党员生活

这是他们的战“疫”时刻——

深入医院,

记录火线上白衣战士的英勇无畏。

下沉社区,

讲述社区干部与居民的守望相助。

踏访工地,

见证雷神山奇迹的诞生与胜利时刻。

疫情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于党刊来说,也是一场宣传报道的“大战”。近日,《党员生活》最新一期刊发系列报道《火线探访》,11篇来自疫情中心的文章,透视出湖北、武汉抗疫保卫战中党员干部不畏风险、冲锋在前的大无畏精神——

此为其一:《国家委属医院:尽锐出征》

640.webp

国家委属医院:尽锐出征

“凡是我们能解决的,绝不给武汉增加压力,不向国家提要求。”

“西安交大一附院团队,大爱无疆,无私无畏,你们是一个榜样的团队,是一个力量的团队,是一个让患者信心满满的团队!”

“我头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堡垒?什么叫先锋?”

从3月17日开始,援鄂医疗队开始分批次有序撤回。

“但我们还将继续坚守,直到所有危重症患者痊愈!”3月24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队员石秦东告诉记者。该医疗队驻守位于光谷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截至当天他们共收治了119名危重症患者,已出院80多人、死亡4人,还有20多人在治疗中。

640.webp (1)

成立战时党支部,在党旗前郑重宣誓,尽全力打赢疫情防控战

51岁的石秦东,是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农工党党员。不过他现在的第一身份,是中共预备党员。2月28日,他与22名同事在抗疫一线宣誓,成为该队首批火线入党的队员。

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国家卫健委即着手从委属委管医院分批调集优秀医务工作者,携带设备和物资驰援武汉、湖北。其中,大部分是重症医学、感染、呼吸、循环和麻醉专业人员,可以说是尽锐出征。

1月26日下午,首支由121名专家组成的援鄂医疗队飞赴武汉,成员来自于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6家医院。

640.webp (2)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们是最早一批援鄂的医疗队,也将是最后一批返程的队伍。

把最好的团队搬到武汉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名单——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任领队,院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辰院士、副院长曹彬领衔,几乎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团队,整建制搬到武汉。

640.webp (3)

162人的团队,其中126人,全面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6东病区,这里收治的全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另外36人为方舱医院而来,先后进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诊疗患者3000余人。

重症救治不但考验“人”,而且高度依赖“物”,高水平医护团队和高精尖医疗设备,一个都不能少。中日友好医院自己准备、自己装运、自己派出紧急医疗救援车,从北京浩浩荡荡将医疗设备运往武汉,其中包括3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10台呼吸机、2台床旁血滤机、7台心电监护仪。

640.webp (4)

西安交大一附院在2月4日,就由院长施秉银率石秦东及两名ICU护士长,前往武汉了解实际情况。2月7日,该院组建完成133人的医疗队,皆是精兵强将。据介绍,一附院党委提前部署,按照医生不超过50岁、护士不超过45岁的原则,结合危重症患者定点医院的情况,从2000多名报名的医务人员中,优中选优。

最终,这批来汉的医生大都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护士则至少有5年以上。护士长李洁琼说:“100余名护士以80后为主。我们真的是精锐都带过来了,仅ICU的护士就抽调了20名,都有着超过10年的工作经验。”

640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1月26日大年初二,即响应国家号召紧急组建一支由重症医学、呼吸、急诊、控感等医护管理专家组成的20人医疗队出征武汉。1月28日晚,遴选“排头兵”首批进驻隔离病房。

2月1日,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院长、书记挂帅,资深重症医护专家紧急驰援武汉,与第一批医疗队员汇合,迅速启动三院共同参与的专家会诊体系,确保每位重症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方案,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640 (6)

“凡是我们能解决的,绝不给武汉增加压力,不向国家提要求。”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的话,代表着国家援鄂医疗队的想法,他们急武汉之所急,尽着最大的努力和爱心。

救治病患不放弃一丝希望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关键在三个方面——设备、人员、责任。

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助理、党院办主任韩建峰告诉记者,初到东院区的最大困难,就是危重症患者救治条件的匮乏。为此,他们迅速做了三件事——

  • 将普通病房改造成重症病房,清洁病区环境并规划分区,设立清洁区、隔离区、重症区。
  • 强化规章制度,制订规范14步流程,杜绝感染风险。
  • 加强病患生活护理,解决饮食、吃药、并发症处置等问题。

640.webp (5)

基础问题解决之后,才是救治难题的解决。可以说,从国家援鄂医疗队进驻湖北武汉开始,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与死神搏斗。

3月2日深夜,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接到通知:24小时内收治两名应用ECMO的危重患者。病人危在旦夕——经过一个多月ICU治疗,病情始终无法控制,已产生严重的继发感染,全身多脏器衰竭。

立即启用ECMO+CRRT(体外膜肺氧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果断增加夜班人员,暂停轮休。危重病人管理组组长李敏来了,最有经验的ICU护师来了,刚下班不久的医护人员火速集结。

640 (2)

ECMO+CRRT的应用需要最严格的监测,用“目不转睛”形容毫不为过。医生根据化验结果第一时间调整ECMO转速、流量、抗凝剂量;护士维护各个穿刺管路,为病人翻身、俯卧位、吸痰,每四小时抽血、查血气……

彻夜未眠之后,第二位患者即将到达,新的战斗叠加展开。此刻,加上之前一位危重病患,50张床位的病区内,正同时为3位患者进行此项治疗。

病人要用脑与手救治,更要用心与爱守护。

西安交大一附院组建了科室患者微信群,提供24小时线上咨询与压力疏导服务。护理人员每班次为患者进行生活照顾时,提醒督促患者实施肺康复训练。

640 (3)

更有贴心的护士小姐姐们,在情人节来临之际,准备了祝福卡片,为患者送上祝福与平安果,祝他们平平安安,早日康复;农历二月二,护士小姐姐们又变身成为“托尼老师”,为患者理发,送去祝福;逢患者生日,护士小姐姐们又因地制宜制作“小蛋糕”,插上小蜡烛,邀病友一起祝他们生日快乐。

记者在护士长李洁琼的手机微信群上,看到一名患者的留言:“西安交大一附院团队,大爱无疆,无私无畏,你们是一个榜样的团队,是一个力量的团队,是一个让患者信心满满的团队!”

在重症病区,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很严重,每一位患者都渴望尽快得到救治。开医嘱、问病史、查体、抢救……医疗队员们恨不得自己长出三头六臂,不愿意耽误任何一点时间。在隔离病房里,穿着闷热的防护服,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说话、工作,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又都选择尽量减少吃喝。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队员李冉,曾参加援藏一年。他说:“防护服下的缺氧感,比高原反应还严重,让我恍惚间回到援藏的日子。”不过,当看到一位休克患者经努力救治后,血氧饱和度升到90%,循环恢复、呼吸平稳的状态,他特别欣慰:“一切都值得!”

无声誓言在每个病区回荡

2月25日晚7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在驻地宾馆,举行了一场庄重的党员发展会。

面对党旗,王芳、曹帅、尤亚静3位预备党员立下了“军令状”:“对党忠诚、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最大的贡献!”这场在新冠肺炎疫情“风暴眼”中的特殊党员发展会,无论是与会党员还是发展对象,都是刚刚脱下厚重防护服、从抗疫一线下来的战士。

640 (4)

其实,初到武汉时,面对未知的病毒,不少队员心理上会有紧张害怕的情绪,个别人甚至要穿两层防护服、戴三四层口罩,过度防护导致了各种不适。

这时,党员冲到了前面。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说,在第一批进病房的护理人员里,一半以上都是党员。值班人员中也都是党员带头,在最有风险的岗位上值守。正是这些党员模范的担当作为,让队员们有了更多克服困难的信心。

640.webp (6)

受党员们的影响,“战疫”期间,许多队员向党组织靠拢,提交入党申请书。

记者问西安交大一附院的石秦东,是什么使其从农工党转向共产党?他这样回答:“我头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堡垒?什么叫先锋?”他说,武汉封城,建设“两神”医院、方舱,组建援鄂医疗队,“只有党才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和动员力。”他还看到身边的党员,“那些年轻的党员医生和护士,凌晨两点夜班刚下,还没来得及休息,又有患者突发需要使用ECMO,他们立刻就顶了上去。”

石秦东认为,在这一次“战疫”的考验中,他完成了党员初心和医者仁心的融合。

640.webp (7)

韩建峰向记者介绍,插管手术是感染风险最大的治疗手段,短时间会有大量的气溶胶喷出。石秦东是医疗队里最先做这种手术、也是做得最多的医生,他总是说:“我是主任,我经验最丰富,让我来!”而且由于专业医生相对缺乏,加上还要指导别的病区,他经常加班,最长一次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正介绍时,一旁的石秦东插嘴:“现在,我终于也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党员我先上!”

在一大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引领下,许多青年医护人员深受鼓舞,在抗击疫情一线纷纷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仅以记者采访过的部分医疗队为例——

截至2月24日,北大医学援鄂医疗队共有157人提交入党申请书,其中121人来自隔离病房的最前线;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56名队员在武汉“战疫”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西安交大一附院医疗队158人原有党员63人,迄今有82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医护人员,占到非党员的90%以上。

640 (5)

采访中,记者仿佛感觉每一个病区的每一个空间,都回荡着铮铮的誓言,这誓言没有声音,它来自医疗队员坚定自信的眼中、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上、匆忙从容的脚步里……(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李新龙 肖晗 潘尚)

封面

扫描图片左下角二维码阅读本刊

来源丨《党员生活》杂志2020年4月抗疫专刊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