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生活

袁北星:筑牢国家治理的文化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增强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治理的智慧之源

重视文化与制度的相融共进,促进国家的良法善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这些社会规范生成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不同类型文明都具有其独特的内在文化价值和外显制度体系,内在的文化价值支撑着制度体系的构建,外显的制度体系承载着文化价值理念,并通过制度的实施和执行践行这一文化价值追求。因此,一个国家的制度必然要与其民族文化相交融、以其文化为根基;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必须与其国家制度相契合、以其制度为重要依托。只有这样,深深扎根于一定文化土壤的制度才能持久适用,依托于制度的某些文化价值也才能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认为,“既平天下,不懈于治”“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且“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即人文风俗与政治治理密不可分。诸子百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儒家文化倡导“以礼为治”,法家文化强调“缘法而治”,仁爱、德治、民本等价值理念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并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同样也需要以文化为之筑牢深厚的思想和精神支撑。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我们党既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政治理念、人文思想、道德伦理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不断传承、弘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凝练提升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努力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创造了文化条件,也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就是因为它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得到中国实践的检验;就是因为它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群众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制度成熟的程度是治理能力高下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体现

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怎样建设现代化国家,是在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历史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制度建设,坚持把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长期执政规律的深化认识,体现在现代国家建设和治理规律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指明了努力方向,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进一步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成果固化为制度成果,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进而让中国发展更有质量,让中国治理更有水平,让中国人民更有获得感。

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从文化的视野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其中之一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息息相关、融通并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发展、完善,无不深刻烙上中华文化印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此,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革命文化,丰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站在新时代起点上,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秉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迈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也开启了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历史征程。

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显著优势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来说,思想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列宁曾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成果,才能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进入新时代,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文化领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保障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行稳致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领域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作出文化改革发展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事关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亲自指导和部署,并高度重视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等,为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必须站在彰显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制度化,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主流舆论格局、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以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必须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推动力量,高质量完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作者 袁北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