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生活

唐岚:一米一菜里有清醒的国情观

周恩来总理一生勤俭,他的节俭,首先体现在饮食上。据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老人回忆:伯父一直是非常俭朴的,平时老两口在家里吃饭都是一荤一素一个汤。有时候一条鱼,这顿没吃完,就等着下一顿再吃,不会说没吃完的就丢掉。周总理的卫士长在回忆时说,周总理的手受过伤,不可以随意摆动,偶尔吃饭时手上沾了一个饭粒或掉到桌上一粒饭,总理总是要费很大劲,才能拾起来吃到嘴里,但他从不含糊,在餐桌上做到了一点也不能浪费。而且总理吃饭有一个习惯,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把菜叶吃掉。

周总理勤俭节约,体现了他清醒的国情观。周总理厉行勤俭节约,对自己严格自律,甚至到了旁人看来不可理解的地步,面对不解周总理总是耐心地解释:“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分?我看不过分,前提是我们国家还一穷二白。……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再穷也不缺我几身新衣服……身为六七亿人口大国的总理,我怎样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这表明我提倡什么。六七亿人口是应该提倡节俭,还是现在就不顾国情去追求享受?我更多考虑的是后者。”

周总理勤俭节约,体现了他真挚的人民观。一生为民的周总理,用自己的人生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对人民是真爱深爱,这种为民情怀也充分地体现在了勤俭节约上。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仍然保持一周吃两三次粗粮的习惯,身边工作人员不理解,但他却坚持吃,说吃着粗粮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

周总理勤俭节约,体现了他严格的表率观。周总理时刻谨记领导干部要发挥好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以身作则的作用,他常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所以,在任何时候周总理都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勤俭节约方面不仅带头身体力行,还反复教育身边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周总理勤俭节约,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节俭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崇俭戒奢、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悠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就倡导勤俭节约。“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周总理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德。

今天,周总理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里,我国通过改革开放,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过好日子不是让大家当苦行僧。在这种情形下,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要反对餐饮浪费、注重勤俭节约呢?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奢侈浪费现象,仅在“舌尖上的浪费”方面就很典型。据有关部门调查,商务宴请七成不打包,一场婚宴要收4桶垃圾。人们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少下列情景:请客时讲排场,似乎只有吃完饭后剩下的食物多才有面子;吃自助餐时,不是吃多少拿多少,而是拿得多剩得多;在学生食堂,随意丢弃没吃完的米饭现象屡见不鲜,等等。一些人可能觉得,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过去好了许多,点餐时剩些食物,米饭吃不完就丢掉,自己是出了钱的,不算什么事,没必要小题大做。

勤俭节约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坚持的美德,一米一菜来之不易,不能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自己口袋里的钱比过去多了,就可以随意浪费。何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少,许多重要资源如石油、粮食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这些国情也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勤俭节约,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均衡的现实,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仍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才刚刚脱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没有理由奢侈浪费。古人说得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始终能有富而不奢的自觉,强而不懈的警醒,那么这样的人才更有定力干事创业,这样的民族才更有能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者:唐岚,系湖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