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生活

【红色英杰】老兵张向温: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穿上军装,他们是守卫国家的战士;脱下军装,他们仍是奉献祖国的英雄!

今年8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张向温1935年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一户农家,他永远记得家里第一次分到房子和土地时,父亲叮嘱的那句话:“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啥时候都要念着党的好。”

1951年7月,张向温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全连就他一个人活了下来。

1954年,张向温在部队光荣入党。他说:“一个党员,就是一粒种子,到哪里都要开花结果,果子甜不甜,只有老百姓尝过了才知道。”

7054764619530542

战场,虽然没有傲人的战功依然自豪

1935年,我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一户农家。战火连天的岁月,一家人东躲西藏,忍饥挨饿,终于迎来解放。家里第一次分到房子和土地时,父亲跟我说:“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啥时候都要念着党的好。”这句话,我一直牢牢地记在心里,记了一辈子。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那一年,我15岁,刚读完小学六年级就报名参了军,和战友们一起前往郑州,踏上了奔赴东北的列车。那时候年纪小并不懂战争,但是知道是去支援朝鲜,我浑身都充满使不完的劲。

1951年7月,我随部队入朝,因读过书有文化,被编入50军某部炮兵团指挥连,负责通讯文书工作,并任文化教员,给不识字的战友“扫盲”。那时我们夜晚行军赶路,白天在山上睡觉,战友们互相帮忙用树枝掩盖进行隐蔽,不然会招来敌人的飞机扫射。战场上养成警觉的习惯后,我回来很长时间晚上都睡不着觉。

一天,美军突然发动攻击,敌机先后四次轮番向阵地狂轰滥炸。我们全体将士激战两昼夜,虽然击落了一架敌机,坚守住了阵地,但伤亡惨重。

我们的副军长阵亡了,指导员和战友们子弹打光,全部光荣地牺牲在阵地上。我因先负了伤被抬下阵地,最后全连就我一个人活了下来。

后来每次回想这次战役,我就不禁泪水涟涟,还经常在梦中见到被敌机炸得血肉横飞的战友们。

随着抗美援朝接连取得胜利,我们经常要俘虏“联合国军”,部队里教会我们“中式英语”,告诉敌人,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把你们全部包围了,你们快快投降。

在朝鲜战场上,我并没有立下骄人战功,但最值得自豪的是,因为我平时表现优秀,195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7054765820567245

捐款,我要替牺牲的战友尽一份心

1955年,我随部队回国。1957年,我复员转业到武汉钢铁厂,当了一名车间工人。1963年,在精简下放的国内大形势下,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到河南老家,默默无闻当起了一名普通农民。那时,我就常常思考要为国家做点什么。

改革开放后,有关部门为我落实政策并解决工作。1984年9月,我49岁了,拖家带口从河南老家到湖北赤壁市原蒲圻碳素厂上班。来到厂里后,厂领导敬重我是抗美援朝老兵,安排我做些仓库管理员、内勤安保等相对轻松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数十元,一家人生活不成问题。

重新安排工作这件事,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我打心里感激党,感激政府,感激组织没有忘记我!党和政府对我这样好,我就一直琢磨着要好好工作,不能亏欠组织对我的帮助和信任。

工作后不久,赤壁市启动重修烈士陵园计划。得到消息后,我立马找到相关负责人,恳切地说:“那么多老战友保家卫国牺牲了,现在国家要修建烈士陵园纪念他们,我是一个老兵,一定要出一份力。”

这是我第一次捐款,280元!那时我一个月工资才70多元,但能为牺牲的战友们尽一份心意,我感到非常光荣。后来烈士陵园建成,我还特意到纪念碑前献上了一束自己采摘的鲜花。

一起上战场的战友没几个活着回来,我不但回来了,还过上了好日子,我不能就这么过着,总要为国家多做点什么。就这样,用捐款这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回报社会、感恩国家,这种念头在我的心里扎根发芽。

7053591892463973

应献,是我作为共产党员的姓名

其实,那时候我的日子并不宽裕。1990年,我办理退休手续后,每月退休金不足200元。女儿远嫁后,我独居在赤壁市碳素小区里,一年到头买不了一件新衣服,餐桌上大多是萝卜白菜和咸菜,平时就煮点稀饭、面条凑合一下。原住所拆迁后,我每月110元租下一间车库,全部家当加起来不足千元。我当时就觉得车库租金便宜,省点钱还能捐给用得上的人。

看电视新闻是我每日必做的功课,那台小小的12寸电视机,能让我了解国家大事。只要从电视上看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受灾受难,我基本都会参与捐款。从为赤壁烈士陵园捐款起,我就经常走进邮政局填下汇款单。

1995年,看到西部地区许多寒门学子无法上学,我连夜给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写了封信,并汇寄捐款3000元钱。不久,国家教委就回信了,寄来盖有国家教委印章的捐款荣誉证书。证书上写着:“张向温老人,您好!国家教委代表西部广大学子衷心感谢您对西部贫困学子的无私援助。”

后来,我从电视上看到国家建设三峡工程,捐了3000元;1996年,我支持赤壁新区建设捐了3000元;1998年,赤壁遭遇洪灾,我取出准备住院治疗腿疾的3000元钱捐给市防汛抗灾指挥部;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我从电视上看到新闻后夜不能寐,次日就到邮政局捐款6600元,回执单留下的名字是“应献”。

为什么留这个名字?这是因为国家有难,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种时候应该多作贡献,所以汇款的时候就留了“应献”。我一个老头子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钱捐给了国家,捐给了更需要的人,才是最好的去处!

党和政府对我这么好,现在我老了,又有这么多好心人关心我,我很知足了。

一个党员,就是一颗种子,到哪里都要开花结果,果子甜不甜,只有老百姓尝过了才知道。

7054765863352682

记者探访

初心如磐 大爱涓涓

一位身形高大的老人,颤巍巍地走进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邮政局中心营业厅,填下一张张汇款单,收款人是汶川、玉树、雅安、鲁甸等地的民政局或红十字会。老人从贴身衣兜里掏出数千元乃至数万元现金,递进柜台,填完汇单,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这一幕近年屡屡发生的场景,营业厅工作人员都已熟稔。

“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还要继续捐款给国家,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们见到张向温老人后,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张向温老人今年85岁了,由于身体原因,他是医院里的“常客”。连日来,他都住在赤壁市仁爱医院,针灸、理疗、挂药水等就是他的日常。“都是些老毛病,不要紧。”张向温老人说起住院的情况总是轻描淡写,可是在经常过来帮护的志愿者艾荒兰看来,没那么轻松。

“这次住院主要是因为腰痛、腿肿,是原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骑马从马身上摔下来留下的旧伤,不过他的精神劲头很好,喜欢看看电视看看新闻,特别是对国内部分地方受灾的新闻非常关注。”志愿者艾荒兰告诉我们。

“现在国家政策好得很,住院报销后自己只需承担10%左右,对我来说没什么负担。”张向温老人说,“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医疗开支,我就是想多存点钱,到时候捐给国家有需要的地方。”

退休之后,张向温老人的退休金从过去每月200元增加到4000多元,他捐款的频率更高了,金额也从每次几百、几千元变成上万元。“今年疫情期间,老人又捐赠了3万元,我们劝他给自己多留一些,可实在架不住老人家的热心肠。”赤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余晓兰告诉我们。

“那么多人拼搏在抗疫一线,舍生忘死,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一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军人,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张向温老人含着泪说着。

如今,张向温老人的事迹在赤壁市广为流传,还获得了“荆楚楷模”的奖章。现在经常有人来看望他,每当有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来看望他时,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候,他说看到这些志愿者,让他感觉又找到了“组织”。

“志愿”精神也在赤壁传承和弘扬,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该市注册登记志愿者达到4.5万人,2019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0余次,惠及群众20万人次。“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运行机制日益完善,志愿服务项目涉及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等多个方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作者:张向温 童金健 吴铭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