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生活

读《钱钟书的学术人生》

□ 刘小兵

今年是国学大师钱钟书诞生110周年。钱钟书曾被誉为“文化昆仑”,他的卓越之处在于,不仅创作出了《围城》《管锥编》《谈艺录》这些宏篇巨著,而且其学术成果和重要思想,还深蕴于他浩如烟海的众多手稿中。《钱钟书的学术人生》(中华书局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在分析介绍钱先生的生平事迹、处世之道、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对其手稿集的潜在价值予以全新释义。本书的出版,可谓为“钱学”的研究再添新的文化符码。

该书作者王水照,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与钱钟书相识相交三十八年,二人虽无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实,作者对宋代文学的研究,就深受钱钟书的影响。全书共分“历史与记忆中的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的学问与趣味”“钱钟书先生的宋诗研究”“《钱钟书手稿集》管窥”四辑。书中,除了记叙学界同仁对钱钟书学术上的精辟解读和研究,以及朋友和学子对他的深切缅怀外,还对钱钟书曾被诬告的经历、学术究竟有无体系、钱钟书与陈寅恪观点碰撞等众说纷纭的问题,结合作者的亲历见闻和学术思考,给出了相应的答案。

作者认为,钱钟书既是著名的作家、文学批评家,还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是一个明白人,干净的人。”钱钟书洞悉世事犀利深刻,对人生的意义和诸多现实问题,常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他性格中耿直的一面,作者评价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刻薄”,而是其真性情的表达罢了。而对于钱钟书学术上的成就,作者则创见性地提出,当前钱钟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还在于“吃透”他的手稿集。并且强调,“手稿集的世界,就是真正的钱钟书自己的世界。”作者据此提出,钱钟书的识见和思想,几乎都来源于他平常洋洋洒洒的阅读笔记里,他前前后后总计六万多页的笔记中,大多是他在广博阅览之后的读书感想和体会,还有一部分学识,则来源于他的博闻强记。作者举例为证,说钱钟书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他就读了十多遍,且经常提及这部名著的文学价值。但令人惊奇的是,作者在查阅先生对该部作品的学术论述时,竟发现钱钟书留给后人的文字记录,却寥寥无几。对此,作者凭着多年来对先生的了解说,钱钟书治学,除了保持着中国传统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外,还有一部分,则完全依靠其过人的记忆能力去汲取。如他对《西游记》的一些评述,虽然没有存留于纸面,但所有的看法和真知灼见,其实已然装进了自己的大脑里。

书中,针对少数人质疑钱钟书没有“体系”的问题,作者用翔实的史料和学术研究,予以了正面澄清。在作者看来,钱钟书的所有著述,包括他未曾面世的手稿集,是有体系的。他对宋诗的研究,就集中体现在《宋诗选注》《宋诗纪事补订》等宏篇中。无论是著述的丰厚,还是学见上的新颖,少有人能出其右。先生在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就发表了十九篇颇具分量的学术文章,不仅敢于向当时的权威周作人等人挑战,还把文学的研究跟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学术相结合,说钱钟书没有“体系”是站不住脚的。作者进一步指出,所谓学术上的体系问题,有的是明体系,有的则蕴藏在相关的著作思想中。钱钟书的体系,显然属于后者。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先生既把文学当成是一种“人学”来看待,认为文学必然会与各个学科发生关联,因而,在治学中,他始终都能把文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但探究中,他又牢牢坚守着文学的本位,不让其他学科代替文学研究本身。这种清晰的学术定位,不但铸成了先生卓尔不凡的文化成就,抚今追昔,即便对当前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界而言,也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品读《钱钟书的学术人生》,让我们有幸深入其精神境地,较为全面立体地认识到一个全新的钱钟书。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对待文学和文化的学术站位,以及众多著述中所传递出的丰赡思想,对于我们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很好的现实路径。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